位置性眩晕

来自医学百科

位置性眩晕变名壶腹嵴顶耳石症(Cupulalithiasis),多见于40~60岁成人,女性多见。Harrison(1975年)报告365例中,60%病因不明。1921年Barany曾首次报告1例27岁女患者,头转向右侧即出现眩晕症状,认为是椭圆囊病变表现。Schuknecht(1962年)病理检查3例椭圆囊、球囊和壶腹嵴顶感觉上皮正常,只有后半规管壶腹嵴有嗜碱性颗粒沉着,可能是产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诱因,故称为壶腹嵴顶耳石症。

由一定的头位所诱发的,持续短于30秒的剧烈眩晕.  

病因学和症状

曾证实在后半规管壶腹嵴内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.嵴顶的沉淀物(嵴顶沉石症)可能是来源于耳石的一种碳酸钙结晶,正常时植入在内耳的球囊和椭圆囊斑上.椭圆囊耳石膜的自发性蜕变,迷路震荡,中耳炎,耳部手术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可能是与发病有关的病因学因素.

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患者向一耳或另一耳侧卧,或当头往后仰向上看时发生.眼震可同样出现,但无耳聋耳鸣伴发.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在数周到数月内消退.但可能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.

诊断

可进行位置性眼震的激发试验.患者坐于检查台上,然后让头部转向一侧,并迅即采取头部低垂于检查台一端的仰卧位.几秒钟潜伏期后可出现剧烈的眩晕,持续约15~20秒,并伴有旋转性眼震.如患耳是左耳,当头部转向左侧时,眼震呈顺时针方向;如患耳是右耳,眼震呈逆时针方向.当患者重新取坐位时,反应重复发作,但眼震方向与前述卧位时相反,程度也较轻.反应呈疲劳性质,故在立即反复的试验下,反应会减退.

在终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中可发生位置性眼震.可以从反应的潜伏期和主观感觉的严重程度,易疲劳性,有限的反应持续时间和旋转性眼震的方向,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中进行区别.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位置性眼震没有潜伏期,疲劳性及严重的主观感觉,并且只要位置维持,前述反应仍可继续下去.眼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所致,可以是垂直型或方向变化型,如果是旋转型,则很可能是错向型(即与预期的方向相反).

诊断性评估应包括听力检查,冷热试验的眼震电图以及钆增强的MRI,特别要注意内听道以排除其他情况如听神经瘤.

治疗

告诉患者避免能激发的位置.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程已达1年,通常可以经鼓室径路,分离并切断患侧耳的供应后半规管的神经而获缓解.在某些病例中这一治疗可导致听力损害.  

变名

位置性眩晕变名壶腹嵴顶耳石症(Cupulalithiasis),多见于40~60岁成人,女性多见。Harrison(1975年)报告365例中,60%病因不明。1921年Barany曾首次报告1例27岁女患者,头转向右侧即出现眩晕症状,认为是椭圆囊病变表现。Schuknecht(1962年)病理检查3例椭圆囊、球囊和壶腹嵴顶感觉上皮正常,只有后半规管壶腹嵴有嗜碱性颗粒沉着,可能是产生重力刺激敏感的诱因,故称为壶腹嵴顶耳石症。  

诊断

1.头位性眼震检查 令患者坐床上,先仰卧垂头位,观察10秒无眩晕及眼震后,令坐起再观察10秒,再令头侧向一方仰卧,观察10秒,再仰卧垂头向另一方,观察10秒,每次变动体位、坐起及躺倒均应在3秒钟内完成,如在某体位时出现眼震,应持续观察30秒,如眼震持续不消失即为试验阳性。如右耳向下时旋转眼震向右,眼向左侧凝视则出现垂直性眼震,反复试验均为阳性,称为非疲劳型;反之,反复测试不再出现眼震,称为疲劳型。在不同头位出现的眼震方向不变称为定向型;如出现不同方向的眼震则称为变向型。凡眼震在单向头位出现,持续时间较短,有潜伏期,定向型有疲劳反应者,多是周围性病变;反之多属中枢性病变。视跟踪及视动等其他试验一般均正常。

2.冷热变温等前庭功能试验正常。

3.纯音听力测试多正常。  

治疗措施

(一)保守治疗 此症预后良好,可在一年左右不治自愈。个别长期不愈者可采用对症疗法,如口服安定、俗维素药物。亦可采用强迫体位锻炼,利用具有疲劳反应的特性,每日固定在诱发体位上进行长期锻炼,久之即可适应而不再有眩晕感。如眩晕严重,应用4%利多卡因硫酸链霉素做鼓室内注射,可收良效。

(二)手术治疗 长期保守治疗无效,可采取前庭神经切断术治疗,有条件者最好做后壶腹神经切断,可单纯消除后半规管壶腹嵴的异常冲动而治愈。

采用耳内镫骨手术切口,将鼓膜皮片翻向前方,暴露锤砧关节和圆窗,用金钢石钻头将圆窗底水平磨去1~2mm。为便于手术操作,可先用钻将外耳道后下骨壁磨去少许,使圆窗暴露清楚。后壶腹神经适位于圆窗膜附丽内缘之内1mm,在显微镜下辨清神经后,用钩钩起并切断之,将其复回鼓膜,填塞外耳道。  

病理改变

1.可能因椭圆囊自发性退变,耳石自囊斑上脱落,沉积在后壶腹嵴上。

2.炎症外伤亦可诱发此症,例如在病毒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过程中,白细胞吞噬细胞内皮屑质进入内淋巴液中;脑外伤或镫骨手术,血液进入内淋巴液中,都可形成有形颗粒,而沉积在壶腹嵴顶。Barber报告,颞骨纵行骨折,47%的病人可出现位置性眩晕,无骨折出现此征者亦有20%。Dix及Hallpike(1952年)报告100例中耳炎病人,26%并有位置性眩晕。耳部手术如鼓室成形乳突根治等损伤前庭,亦可并发本病。

3.Lindsay、Cawthorne病理发现,前庭前动脉和上前庭神经支分布的椭圆囊和上半规管外半规管变性,而球囊和后半规管均正常,故认为高血压心脏病和椎基动脉供血不足,可引起前庭前动脉栓塞,而致耳石膜变性、脱落,沉积在壶腹嵴上。

4.γ球蛋白血症,球蛋白沉积在壶腹嵴上,或酗酒者酒精使壶腹嵴变薄,均可产生本征。重度耳聋儿童戴用高强度(120~130dB)助听器时,约有半数发生位置性眩晕。

一旦壶腹嵴石形成,当头取直立位时,后半规管嵴顶即呈垂直位,如侧卧于患耳,则后半规管壶腹嵴即转为水平位,嵴顶有耳后沉着,因重力作用而偏离壶腹,可产生刺激并发生眩晕和眼震。如炎性颗粒粘附不牢,多次变换头位,颗粒脱落游散,不再构成刺激,便产生疲劳现象。反之,如耳石粘着坚固,经久不脱,虽经反复变换头位,刺激强度不减,可构成非疲劳型,后者常数年不愈,可影响生活和工作,需要进行手术治疗。  

临床表现

1.周身情况良好,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眩晕、恶心呕吐等,如变换体位到另侧,好迅速好转,重复某种体位后症状又出现。一般潜伏期2~3秒,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分钟,很少有恶心、呕吐、出冷汗现象,更少发生倾倒。

2.眩晕发作中无耳鸣、耳聋现象,已有的耳蜗症状亦不加重。

3.病情多在数周或数月内行缓解,个别人也可待续到数年。

4.病期中不头痛,亦无其他中枢神经体征。  

鉴别诊断

应和下列诸病相鉴别。

(一)中枢性位置眩晕 常见于大脑第四脑室肿瘤血管病变,可有头痛、恶心、呕吐及其他阳性神经体征。常有自发性眼震,体位测试眼震持续在30秒以上,无潜伏期,无疲劳,CT及MRI可进一步确诊。

(二)前庭神经炎 突然发病,可持续数天,冷热试验减低,有上呼吸道感染史,血象白细胞轻度增多。

(三)颈椎病 颈椎骨质增生,可压迫椎动脉或刺激颈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,使前庭供血不足,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,眩晕发作与特定头颈位置有关。常合并其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症状,如头痛、视觉障碍上肢麻木等。颈椎X线摄片可见第4~6节颈椎有骨质增生或其他畸形

参考